铁西生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综艺娱乐、国际资讯、体育健康、房产家居、热点新闻、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3-04-23 11:12:04
从全球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和经验看,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就是要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境内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形成既可“走出去”又能“引进来”的全球人民币循环体系,通过下好战略“先手棋”,实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全球优化配置和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
打造“两个循环”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打造“两个循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国际化循环路径。自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来,在秉承“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风险防控原则的基础上,在自贸区内和境外进行了离岸金融的探索和尝试,为上海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奠定了实践和制度基础。
在此基础上,须进一步打造好“两个循环”。一是跨境循环,即人民币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境内市场之间流转循环的过程。一般的人民币跨境渠道有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岸与离岸银行间资金往来、证券投资、货币互换等方式。
二是境外循环,即人民币在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流转循环的过程。目前,香港特区、新加坡、伦敦等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迅速,尤其以香港特区为首,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和背靠内地的独特优势,成为国际通往内地的“枢纽”和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中的“境外循环”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此外,境内离岸金融市场还可在境外多个人民币离岸市场之间发挥调节和补充的作用,如调节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资金余缺,或者发挥“补位”作用,弥补单个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支撑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或特色优势。
培育完善多层次的离岸金融市场
要发展多层次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培育完善多层次的离岸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支持浦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
上海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程度,从而促使人民币从结算支付货币升级为计价货币,从负债型国际货币转变为资产型国际货币。境内人民币离岸交易,是在目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境内+关外”离岸交易的基础上,以人民币结算的离岸交易。
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汇聚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保险等为代表的标准化金融市场和以产权交易所、股权交易中心为代表的非标准化资本市场。基于此,上海建设境内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点应是以完善的多层次离岸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体系,畅通境内、境外资金双向流动,提供丰富、多元的人民币计价资产选择。上海离岸金融体系具有在岸金融市场的强大基础优势,有利于形成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补充,共同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稳健发展。
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话语权
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将在加强离岸跨境交易人民币支付、结算功能的基础上,以强化人民币计价定位功能为目标,不断拓宽人民币回流通道,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将建立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促进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与国际市场对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构建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到形成人民币计价、定价为核心的离岸市场。丰富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交易产品内涵,进一步提升交易品种和服务的规模与能级。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建立人民币双向流动机制,以畅通境内外资产资金对接渠道,注重与香港特区、新加坡、伦敦等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互联互通等方式,实现协调发展。利用上海境内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优势,完善和优化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循环路径,以增强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提升人民币的计价、定价功能。
二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助推器”。纵观各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离岸金融市场,积极推进各种类型的离岸金融业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上海打造具有区位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离岸市场,应该积极推动离岸金融业务内涵拓展和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和完善多层次离岸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能级。
三是成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动力”。完善的境内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深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将助推“一带一路”和RCEP框架下的国际经贸合作,以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同时,境内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为上海深度、高效参与全球金融经贸活动提供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为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离岸证券投资、离岸基金管理等业务培育“土壤”,有效促进资金、人才、信息、数据等多种类型要素在上海高效流动与聚集,提升我国金融领域、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打造“一体化”金融中心
要完善涵盖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循环配置的全流程服务,打造统筹在岸与离岸市场的“一体化”金融中心。根据《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在全国分地区人民币跨境收付统计中,上海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50%以上,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占比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股票、债券、存款、贷款,如果将存贷款相加,占比已经接近于股票和债券。
因此,依据目前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阶段,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实现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基础功能。积极推动离岸债权、离岸证券、跨境碳交易等业务,然后逐步拓展至离岸保险、离岸融资租赁、离岸信托、离岸资管等,最终涵盖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循环配置的全流程服务,包括人民币资产的最初生成、定价和交易,到人民币资产投资的孳息、存托等管理,以及人民币资产的结算清算和风险对冲。对标国际顶级离岸金融中心,建立安全、高效的一体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市场的“一体化”金融中心。
应推动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平台互联互通,打造在岸与离岸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连通道”。按照在岸与离岸业务的需求,拓宽要素市场之间的合作领域,实现不同要素平台的贯穿连通。根据在岸与离岸业务类型,统筹整合同类业务交易平台,为进一步连接标准化、非标准化两类市场以及其他要素市场提供有效支撑。
应提升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深化基础设施跨境合作,形成连接在岸与离岸金融市场的“互联网”。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方面,主动对接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交易、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监管规则,形成涵盖跨境支付、清算、登记、结算、托管的一体化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在“债券通”“沪港通”“沪伦通”等已有的跨境投融资模式基础上,持续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和境内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优质资产为货币之“锚”
以体量庞大的我国优质资产为货币之“锚”,支撑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主权信用货币国际化的本质是货币职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与美元、欧元相比,人民币的计价定价、价值储备职能滞后于结算职能。在此情况下,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加快建设人民币计价资产高度聚集、快速流动、大量交易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我国资本市场作为人民币资产定价、资本交易、产品供给的平台,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紧密相连,可以体量庞大的我国优质资产为货币之“锚”,发挥优质资产的锚定效应。
一是以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为载体,积极拓展各类标准和非标人民币资产跨境交易。将境内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打造成为人民币计价资产的聚集地、流通地,不断拓展现有各类跨境业务的深度、广度,合力增加跨境投融资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是发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制度优势,有序引进境外资金,为特殊资产、境内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资产和个贷资产等各类非标资产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提升境内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能级,进一步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交易、结算中心,促进人民币资产融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球金融资产交易体系。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